【独家】淘不停易变“月光族” 剁手党须断舍离
【冠病并发症-网购瘾(下篇)】
独家报道:苏韵鸰
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即使消费逐步恢复的关键节点上,有人懊悔“剁手”开始断舍离,制定攒钱计划。
但,网购产业链要维持爆发式增长,不少网购平台和直播主持续施展浑身解数。在激烈的竞争中,打起各式各样的“狂欢式折扣”推出购物节、免邮、先买后付和低息分期付款等,以满足网购者对低价和促销的渴望,从而提高下单数量。
有人难抵网购的诱惑,自认很划算天天淘货停不了,成了不折不扣的“月光族”,若为了享受网购过程限时抢购的刺激、兴奋和快感而盲目消费造成钱包负担,必要时应通过心理疏导来戒除网购瘾。
临床心理师兼拉曼大学讲师戴国伟指出,世界各地心理学家曾发表论文,在2017年也发表如何测量网购瘾的症状相关论文,但截至目前,心理学方面尚未制定“网购成瘾”方面的学术名词,网购与冲动购物症状(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俗称购物狂)有不少相似之处。

戴国伟
疫情养成网购习惯
他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冠病疫情冲击下,令网购发展急速升温,网购也成为“习惯养成”摇篮,尤其疫情前偏向线下购物的国人,原本手机并未下载任何电子商务平台,也学习下载购物应用程式和使用,渐渐陷入网购的习惯养成的圈子。
“优惠折扣券、限时抢购、免邮等,网购平台积极推动各类促销广告,让消费者‘失去’自控力,网购瘾已处于萌芽状态。”
不仅如此,网购产业链的便利更是鱼跃龙门,虽然网购包裹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加上疫情期间兴起的“零接触”快递服务,巴生谷一带的物流,已做到当天下单、当天配送的境界,甚至也有平台提供下单后两小时内收到包裹的服务。
据戴国伟了解,如今步入疫情放缓各界复工复业,但巴生谷不少上班族仍选择网购,在上班时间下单,晚上放工回家就能收到包裹,解决了需要外出找停车位、到店铺排队购买商品等种种线下购物的麻烦。
难挡先买后付诱惑
他说,除了物流便利外,还有就是与大量的广告推动衍生的认知超载假说(Cognitive Overload Hypothesis),各平台疯狂推动折扣、限时抢购、买了再买等,负荷式的信息量“点燃”消费者下单的欲望。
另一方面,他说,不同的平台提供先买后付(BNPL)、免息分期、先贷款再付费等服务,对大环境来说是刺激经济消费市场,但也进一步推动成年人无限制消费,虽然目前学生因没有足够的金额消费,网购瘾仍处于控制范围,但学生能使用先买后付模式,不排除未来难以抵挡这种消费诱惑。
上瘾者丧失自制力
戴国伟形容,网购释放出多巴胺的神经传导物质,向大脑传递奖励机制中的渴望,而大脑产生快乐和痛苦的区域是重叠的,每一次多巴胺所产生的快感,身体会自动用一定的痛感来平衡它,就像一个天秤或跷跷板。
“每次多巴胺所产生的快感,身体会用一定的痛感来平衡它,这个现象在生理学来说叫体内平衡。
“赌博和吸毒能成瘾,两者在本质上区别不大,多巴胺分泌在大脑的筹码加大,多巴胺水平升高会呈现高度兴奋,同样的,网购上瘾后,身体因为由内直发的痛感,就会更渴望多巴胺,所以只要停手不买不看,就会浑身不自在。”
“中度和重度网购瘾的患者几乎停不了手,但每回消费完又会懊恼为何没有自制能力,结果不久看到手机的促销广告推送再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陷入死循环。”
戴国伟表示,一旦患者已无法控制或压抑网购,可能会变得情绪低落,演变成用其他方式去填补空虚或出现恶性网购的症状,取而代之的是痛感增加,不再享受网购的快乐。与长期吸烟者相似的行为,大部分重度烟民并非享受吸烟的快感,而是一种惯性。
网购瘾需心理治疗
戴国伟表示,根据现有的研究显示,网购的行为上瘾,与心理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也是一种双重诊断(Dual Diagnosis)又称共存障碍,意即行为上瘾(网购)和心理健康障碍(如抑郁症或焦虑症)同时发生,需要依靠专业的心理治疗。
询及患者是先染上网购瘾再出现心理健康障碍或反之时,他则回应“这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患者可能先出现网购瘾后,因过度消费自责再有焦虑,也有患者是因为焦虑症发作,进而通过网购方式,到达减压或舒缓情绪,只是最后越陷越深变成另一种状况。
“当身边的人提醒下,中度和重度网购瘾已明显影响生活,患者可向专业辅导员咨询。
不宜极端式禁网购
“另一方面,我也建议患者寻求精神科专科医生或专业的临床心理治疗,进行诊断再处理网购的习惯。”
他也强调,“以毒攻毒方式,极端式禁止网购,绝对不是恰当的选择,因为多巴胺必须取得平衡,若失去网购患者或把注意转移到其他事情去替代,循环的路再次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出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此外,记者补充提问网购上瘾者交出财政大权杜绝网购时,戴国伟则表示,这项建议的成效须视个案本身的认知偏差而定,若本身对网购习惯已无法自拔,贸贸然交出财政大权,恐怕会酿成其他的家庭纠纷事件。
6大网购瘾(行为上瘾)检测特征:
1.高显著性:刷手机或电脑网购时间占据过多每日活动的时间
2.情绪调节:网购带来心情愉悦,网购后带来的焦虑
3.耐受性:在时间推移每天网购时长显著增加
4.戒断性:一旦停止网购出现身心灵症状
5.生活冲突:影响个人生活如欠债、人际关系如家人抱怨每天收到过多包裹等
6.复发:短期戒掉网购,当重新网购直接回到之前的恶性循环
缓解轻度网购瘾4贴士(戴国伟提供):
1.多巴胺转移:与朋友见面聊天、参与户外活动或健康饮食
2.物理隔离:卸载网购手机应用程式、删除绑定信用卡资料和清楚列明购物清单
3.时间限制:限制刷手机屏幕时间,观看商品后给自己两天冷静期思考,是否需要相关商品
4.关闭软件推动功能:每天平台至少推送50则广告,会让消费者失去自制力
*以上贴士不适于双重诊断患者;
*以上贴士至少需要坚持4周或以上才能初见成效

黄维雄
促成冲动型消费
临床心理医师及心理辅导员黄维雄也指出,截至目前,心理学术界未正式命名“网购瘾”或进行深入研究和数据统计,若以不同的角度分析,冠病疫情前,不少年龄介于30至50岁的中年人患有囤积症(Compulsive Hoarding)俗称为储物症、病态性囤积症和过度收集物件的强迫行为,也就是买了许多没有时效的物品,如衣服、包包及厨房用具等日常用品。
“导致家中许多物品一直待在角落里,原封未动。”
他表示,线下购物已有上述症状,当疫情来袭转变为线上消费,患者接触了网购平台货比三家、免邮及折扣等诱人便利,加剧囤积症形成网购成瘾,掉入困局。
“至于10至30岁年龄层也开始被网购吸引,慢慢养成网购习惯,相信未来会更依赖网购消费。”
他指出,一般消费者会认为网购价格比实体线下购物便宜,多元化选择外,也能货比三家,以及限时抢购、现金回扣、收集虚拟币模式,积极推送的连贯性产业链为消费者带来极大的刺激,进一步推向冲动型消费。
购物节”变“剁手节”
他形容,从前的双十一,如今已演变成每月固定消费日,“日月同数购物节”的噱头行销如双七、双八、双九、双十的购物节涌现,即使被人们调侃为名副其实的“剁手节”,但消费者仍抵挡不了把商品加入购物车,变成固定消费日。
“还有大量社交媒体平台每日大量撒网式的促销广告植入,消费者也难以保持理智消费,要戒掉网购变得难上加难。
“不只是电商推送促销,就连快递公司也开设一套优惠配送模式,一旦掉入网购圈子就很难走出来。”
受各种支付方案驱使
黄维雄披露,现代社会工作人士面对各种压力,享受疯狂消费带来的快感后,可能因此而停不下来,变成网购瘾,反观退休人士也用另一种方式网购如收看直播平台或手机广告,较喜欢一对一方式消费,乐龄人士的网购趋势也迎头赶上中年阶层。
“开箱是另一种延续网购消费的愉悦感,再搭配商家提供回馈会员制的优惠,触发成为会员的消费动力。”
他认为,即使疫情已步入缓和阶段,网购模式也开始转为线上线下展开,继续牵动消费者的心,电商举办线下促销活动,与消费者互动的同时,也间接注入强大的网购信心。
他说,网购平台推出先买后付、低息分期付款、电子钱包各种支付方案,动摇囤积症患者的购物欲,犹如投下一剂“慢性毒药”,整体的架构综合不排除衍生网购瘾。
他举例,一般洗脸霜有效日期为两年,直播主就会采用洗脑式销售技巧,告诉观众看了不买没有关系,但转个头却指家里反正需要洗脸霜,而且可以久放,买多享有更多折扣,囤积症患者会随时冲昏头,一口气下单一年份的洗脸霜,额外再加上其他商品导致疯狂刷卡,过度消费。
制定购物清单防乱买
黄维雄表示,一旦患者发现三大囤积症征兆,实际上早已陷入中度或重度购物瘾,无法收手的阶段,患者会感到懊悔想尽办法弥补,但继续不停地买买买,直到走投无路为止。
“只有教育和认知才能解决网购成瘾,必要时寻求专业协助。”
他强调,理财教育是必要的,制定购物清单才不会乱买,同时限制上网收看直播或网购平台,不过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案。
他深信“我怕你不看,我不怕你看了不买,因为总有一天你会买,而且很乐意地买”,商家紧抓观众的心态,在直播里互动、赠送红包、礼品和折扣来调动观众胃口,精心设计产品介绍的铺排,让消费情绪持续高涨。
“民众以为看了不买,强迫自己看到厌烦,企图躲过消费的想法是行不通,最终还是会掉入这消费陷阱。
“唯一斩草除根的方法就是不看直播或网购平台,选择麻烦的线下购物模式消费,甚至交出财政大权。”
黄维雄补充,以上方法并不容易,加上政府在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发放100至200令吉电子钱包红包,也会触发网购瘾的按钮,再次陷入网购的漩涡。
3大囤积症征兆:
1.旁人的劝告:家中过多网购产品房间变货仓、家人劝说却找各种头头是道的理由辩解
2.经济:过度消费导致卡债问题
3.自觉:过度专注网购无法集中工作(举例:凌晨限时抢购选择守夜,结单至凌晨,影响隔天的工作表现或请假)
相关新闻:
京东公开信揭“同业相忌肉搏战”直球对决要对手“好自为之”

在传出旗下兼职的外送员,被竞争对手电商平台强迫“二选一”后,京东星期一公布多项外送员福利政策。
(北京21日讯)中国知名电商京东近期疑遭同行排挤,其旗下兼职的外送员在竞争对手平台上被强迫“二选一”。
这导致不少外送员收入直降16%至25%,引起底层一阵人心浮动。对此,京东21日释出一封公开信,不仅给予旗下外送员“顶天福利”稳住军心,也谴责对手平台违规行为。
“北晚在线”报道,京东在《致全体外卖外送员兄弟们的公开信》中写道,近期有竞争对手平台对兼职外卖外送员强迫“二选一”的行为,“事发突然,导致本平台部分外卖订单延迟,造成了不良用户体验”。
公开信说:“我们京东在此向相关用户表达深深的歉意。即日起,所有超时20分钟以上的外卖订单,本平台全部免单。”
对于旗下外送员收入出现危机,并支持其自由接单的行为,京东连续抛出多项福利政策,包括,所有被对手平台封杀的外送员,京东保证给予足够单量,确保收入不降;加大全职外送员招聘力度,未来3个月将招聘名额由5万名提高到10万名。
此外,所有外送员若有配偶,京东可以优先为他们的“另一半”安排工作,比如全职快递员、全职保洁,实现“双职工(双薪家庭)”待遇,大幅提高家庭收入。京东并强调,对兼职外送员永不强迫“二选一”,鼓励大家在各平台自由接单,保障收入最大化等。
京东在公开信中不点名“警告”某同业平台时指,对方可以“十几年不为任何一名外送员缴纳五险一金;用强大的算法对外送员极尽压榨之能事;长期对外送员事故率超过快递小哥3倍以上的安全问题置若罔闻;在约60%以上门店都不赚钱的餐饮行业赚取千亿利润,丝毫不顾餐饮从业者的艰辛和挣扎;在超过40%毛利的幽灵外卖暴利驱使下,纵容和鼓励幽灵外卖大行其道,丝毫不顾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等等。
京东强调:“当你(对手平台)今天竟然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对数百万名底层外送员们再次进行二选一,让他们的收入大幅降低,你们忘了老祖宗的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望你们好自为之,早日回头是岸。”
新闻来源:ETtoday新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