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势先机】雀巢大腰斩,是危还是机?/傅宣
雀巢(NESTLE)被誉为马来西亚的“股王”,其股价长期保持在100令吉以上。
然而,近期雀巢的股价跌破100令吉,甚至跌破70令吉,相较于最高点150令吉,已下跌约50%。
面对这一情况,投资者不禁要问:现在是投资雀巢的好时机,还是潜在的风险?本文将从品牌价值、盈利能力、股息收益及估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品牌与盈利能力
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好的公司通常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知名品牌——雀巢旗下拥有Milo、Nescafe、Maggi、KitKat等家喻户晓的品牌。
2.稳定盈利——雀巢每年都能保持盈利。
3.稳定派息——雀巢定期向股东派发股息。
然而,深入分析发现,雀巢的盈利虽稳定,却缺乏增长。其财务数据显示,年度盈利基本维持在6.5亿令吉左右,过去十多年几乎没有突破7亿令吉。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财报显示,该公司的营业额和盈利率出现显著下滑,盈利从6亿令吉,下降至4.16亿令吉,赚幅降至6.7%。这也是导致股价跌破100令吉的重要原因。
股息收益率的迷思
雀巢的派息记录显示,每年派息超过200令吉。
然而,考虑到股价在100令吉以上,股息收益率实际上不到2%。
相比之下,定期存款可提供3%以上的利息,这使得雀巢的股息吸引力相对较低。
本益比是否合理?
衡量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常用本益比(PE)估值,计算方式如下:
PE=当前股价/每股盈利
PE 10-20:合理区间(5%-10%回报)
PE>20:估值偏高,回报低于5%
PE<10:估值偏低,回报超过10%
根据过去五年的数据,雀巢的平均本益比在50倍左右,即投资者需要50年才能回本,每年回报率仅约2%。即使股价从150令吉跌至70令吉,目前本益比仍远高于理想的20倍。如果雀巢的本益比要降至20倍,其股价可能需要进一步跌至35令吉。

为何盈利难以增长?
雀巢并非母公司,而是瑞士雀巢集团在马来西亚设立的子公司。
母公司掌控大马雀巢72.61%的股份,并采用“现金牛”模式运营,即:
1.雀巢主要服务于本地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2.盈利主要通过股息回馈母公司,而非再投资扩张业务。
3.雀巢的业务不以全球扩张为目标,出口量有限。
由于母公司更倾向于稳定收益,而非扩张大马雀巢的业务,因此,大马雀巢难以实现长期增长。
是机会还是风险?
雀巢股价下跌可能意味着两个情况:
1.短期回调的投资机会:若盈利下滑只是短期因素,股价恢复后,投资者可以在较低价格买入,并享受较高的股息收益率。
2.长期下跌的风险:若盈利下滑是长期趋势,雀巢的竞争力或估值可能持续下降,股价可能进一步下跌。
因此,投资者应关注雀巢盈利下滑的真正原因,判断其是短期波动还是长期趋势。
雀巢作为马来西亚知名企业,具备品牌优势和稳定盈利,但面临增长停滞、股息收益率低及高估值的问题。
近期股价大跌可能提供了投资机会,也可能是长期下行的开始。投资者应深入分析盈利下滑的原因,以作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死猫弹起还是否极泰来? 本周反弹10令吉·雀巢重返7字头

特别报道:林子强
(吉隆坡29日讯)今年雀巢股东全部都犯太岁,股价从年头99.64令吉一路南下,到上周四(20日)跌落谷底,收市价62.24令吉,但本周迅速反弹至75令吉。
这一走势引起市场关注,尤其是散户投资者纷纷探讨,这究竟是死猫弹起,还是否极泰来?最重要的是,当前是否为入手良机?
从基本面来看,雀巢仍然是一家业务稳健的蓝筹消费股,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食品与饮料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近期股价大幅波动,部分原因是机构投资者减持,使得股价承受巨大卖压。
同时,公司业绩表现也不及市场预期,净利连续两个季度未能突破1亿令吉,引发投资者对其盈利能力的担忧。
公积金托市
尽管如此,雀巢的长期价值仍受到部分投资者认可,从过去一星期的公开记录来看,公积金大举购入雀巢托市,尤以20日购入10万股为多。
以当前75令吉的股价计算,公司本益比依然较高,相比其他消费股,估值偏贵。而股息率约3%,虽具备一定吸引力,但在本地股市中并不算特别出色,甚至比不上定存。
此外,雀巢面临的原材料成本压力仍在,高通胀及消费疲软可能继续影响未来业绩增长。
市场分析认为,短期内雀巢股价或仍有震荡,特别是外资资金尚未大规模回流,机构投资者的进一步操作值得关注。对于散户而言,若看好其长期增长潜力,可考虑在股价回调至70令吉以下时分批买入,而非一次性重仓进场。
同时,接下来一两个季度的业绩表现将是关键指标,若盈利未能改善,股价可能仍有调整空间。
综合而言,雀巢依旧是马股市场上值得关注的防御型资产,但对于短线投资者而言,当前仍非最佳入场时机。
(利益申报,笔者是雀巢股东,烧到损手烂脚,上文不构成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