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不征高关税报复美国 大马勿忧通胀买贵货

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4日讯)美国大加税,大马人将买贵货?大家别在怕,只要我国不报复美国,也对美国货开征高关税,国人根本不必担心高关税带来的通货膨胀。

美国日前宣布对全世界挥舞“对等关税大棒”,对来自许多国家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征收对等关税,引发许多人担心,如果各国也采取反制行动,将引发全球通胀,届时向来大量消费进口货物的大马人也被逼买贵货。

但经济学家对《南洋商报》指出,美国对等关税对我国普罗大众和进口商根本没直接影响,首当其冲的只是出口商、美国进口商和美国消费者。

除非大马和各国报复美国,也对美国货征收对等关税或高关税,令我国进口自美国的物品价格高涨,国人和进口商才会受打击。

拉曼大学商业与金融学院教授黄锦荣博士就指出,美国对大马征收24%的关税,并不会对只做内销的大部分我国企业造成太大冲击。因为这些关税主要影响的是出口企业,而本地制造商大多依赖本地或区域市场,并不直接受此影响。

他说,美国增加关税主要影响的是各国出口商,而在我国,涉及出口的企业其实并不多。比如,在所有注册的公司中,只有约2.8%涉及出口,而且其中大多数是跨国企业,而非中小型企业。

“只要我们不采取报复性措施,即不对进口货增加关税,基本不会给本地制造商带来进口原料或半制成品成本上涨的压力,也不会对通胀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民生。”

美关税冲击与反制:

●美国对中国总关税达67%

●中对美商品加征34%关税

●加反制美汽车征20%关税

●关税政策主要影响出口企业

●消费者内销企业没直接影响

●报复美国反而伤害自身经济

美国关税或引发

大马经济不确定

拉曼大学商业与金融学院教授黄锦荣博士指出,与其担心通货膨胀或买贵货,大马人更应担心美国对等关税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衰退,间接影响本地经济和民生的后续冲击。

马来西亚北方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福炎表示,如果我国没有采取报复性措施,涨价主要会影响美国进口商,而非我国直接加征关税。

他说,无论最终是否采取报复性措施,普通民众都可能会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消费者需求减弱等负面效应。

他解释,关税本身是由美国进口商承担的,通常会将这些成本转嫁给当地消费者,因此美国消费者可能会看到价格上涨,尤其是某些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如家具等。

“由于美国加征关税,导致这些产品的出口价格上升,消费者需求可能减少,从而影响各国包括大马生产商。”

林福炎指出,如果大马出口商无法找到替代市场,生产量可能会下降,甚至有企业可能面临关闭风险,这将影响本地行业和小企业的经济状况。

“如果中国选择报复性关税,由于中国经济影响较小,且已采取措施与其他国家如巴西替代采购,可能反而导致一些产品价格下降。

“因此,涨价潮是否真正到来,仍取决于马来西亚是否采取反制措施。如果没有报复行动,谈判仍在进行中,价格变化的影响仍不明确。”

黄锦荣:不进行报复性征税

应是最适合我国经济选择

黄锦荣提到,大马在当前形势下不进行报复性征税的立场,应是最适合我国经济的选择。

他分析,从大马和美国之间的经济规模和贸易依赖性差距来看,美国对我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我国对美国的影响。

“美国是大马前3大贸易伙伴之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比例都占据双位数。而我国对美国来说,仅仅是第15大贸易伙伴,比例仅为1%左右。

“所以,假如我们作出报复性回应,就像小孩子和大人互殴。美国的一拳挥下来,如果我们试图回击,根本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但如果美国采取进一步的报复措施,我国可能会在第二轮冲突中倒下。”

他说,从保护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的角度看,不报复性回应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专注于服务行业,甚至制造业的部分企业也多集中在本地市场或区域市场,只有少数会进入美国市场。

“因此,若我们对进口产品,特别是半制成品和设备征税,反而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一步削弱本地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竞争力。所以,回击反而会伤害国内经济。”

不会导致产业链重组

美国出台对等关税政策后,很多人担心全球产业链重组,大马将失去其在全球产业链接的现有地位,或是被削弱。

黄锦荣指出,当前的关税政策不会导致产业链重组,也不会直接给我国带来外部风险。

“更重要的是,此次关税政策已豁免半导体产业,因此相关产业链不会受到影响,也不影响大马对美国的半导体和电子与电气产品出口。”

他点出,真正的风险是全球贸易量下降,可能引发美国经济衰退,进而波及全球经济,这才是大家需要特别关注的风险。

他说,关税确实会对全球贸易产生影响。比如2018年,美国的关税政策就对全球贸易量和跨境资金流动产生了明显影响。

美国实施高关税,发动中美贸易战后,全球贸易量急剧下降,跨境资金流动也受到了影响。

这说明,关税政策不但影响了贸易量,还影响了全球资金的流动。

如今,全球贸易与资金流动密切相关,资金在不同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正是因为产业链的形成及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

当年中美贸易战时,关税政策主要针对中国,影响了电子电器产业,贸易额约3000亿美元,征收20%的关税。那时候的局面相对明确,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明显的分布。

越南不轻易调整产业布局

“越南的角色与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不一样,关税变动(几%的差距)不会轻易导致它们调整产业布局。”

黄锦荣指出,大马、越南、泰国和台湾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的定位本就不同,不会因关税差异,而轻易调整产业链布局。

他说,在电子和半导体行业,大马、越南、泰国和台湾并不是直接竞争对手,即使关税存在差异,投资者也不太可能轻易调整产业链布局,因为每个国家或地区在这个领域中的角色都各有特色。

目前的关税政策不会直接影响我国的产业链,特别是半导体产业,因已豁免相关产业的影响。

间接影响不可避免

黄锦荣提到,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次的关税并不会直接对相关行业产生影响,但间接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他说,很多消费品,如iPhone、玩具等,也会受到关税的影响这些产品涉及到芯片等电子元件的需求,因此也会影响到我国的电子电器产业。

“但这些影响是后续的,主要是需求减弱,进而影响对芯片的需求,从而对电子产业产生间接影响。所以直接的影响并不大,更多的是间接影响。

“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的影响不容忽视,关税调整或会导致全球贸易量减少,并间接影响到对电子元件的需求,进而影响电子产业。”

面对复杂的全球经济局势,我国作为东盟主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合力量,通过与美国的谈判,争取最优的贸易条件,确保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大马24%关税 狮城仅10%

学者:两国非竞争可互补

此次美国祭出对等关税大棒,对大马征收24%税率,但对新加坡只收10%关税,令一些人担心,大马会否因此失去竞争优势?

针对这点,经济学家大派定心丸,直言马新两国经济并非直接竞争对手,更多的是互补关系。

马来西亚北方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福炎指出,大马与新加坡的经济关系更多是互补而非竞争。

例如,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在我国设立生产基地,并不太可能完全转移至新加坡,因为新加坡人力成本较高。

尽管新加坡成本较高,但其物流优势为我国提供一定协作空间。我国可通过新加坡作为转口地进行调配,但仍需进一步评估与研究。

反之,新加坡凭借其发达经济体地位及较少的贸易限制,未来或可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渠道。

一些企业可能会利用柔佛—新加坡的贸易通道进行转口贸易,即在大马完成制造后,通过新加坡出口,以降低关税成本。

然而,这个策略是否可行仍需评估,因为新加坡可能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遭受美国进一步贸易限制。因此,政府需密切关注局势发展,制定灵活的应对策略,以确保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他表示,我国半导体行业中有许多美国企业的子公司,一旦这些企业受到制裁,可能影响本地营运。美国公司选择在本地设立子公司,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许多低端组装和测试工作在我国完成后,再出口至美国,相较于本土生产更具成本优势。

他补充道,我国在半导体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政府与企业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大量资源,若遭遇制裁,势必带来冲击。

然而,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并非新加坡,而是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家,这些国家生产成本较高,市场压力更大。例如,越南在中美贸易战期间吸引了大量市场份额,但如今经济面临更严峻挑战。

相比之下,我国生产成本较低,市场风险相对可控,因此仍具备竞争力。政府应为可能的贸易制裁做好准备,并避免采取激烈的报复性措施,以免加剧冲突,损害自身利益。

在区域合作方面,新加坡受益于经济体地位及较少的贸易限制,受外部冲击影响较小。

不看好率东盟与美谈判

针对大马将率领东盟各国与美国谈判,寻求降低关税,黄锦荣不表乐观。

他说,很多人认为这次的关税政策只是为了谈判,目的是和个别国家谈判,尝试降低关税。然而,这是徒劳的。

“首先,所谓的关税折扣计算方式本身就非常荒谬,它并非基于实际的关税标准,而是用一个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进行计算。再者,美国在实施这些关税时,其背后的立法依据并非单纯的贸易不平衡,而是基于国家安全和重建制造业能力等紧急状态考虑。因此,谈判并不太可能带来稳定的效益。

“此外,特朗普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关税是他用来弥补美国减税政策的收入缺口。考虑到减税政策将于今年7月到期,要维持或扩大减税的幅度,关税就成了填补空缺的手段。因此,谈判来降低关税与他的政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谈判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稳定或产业信心。反而,不进行报复性回应本身已经起到了市场和产业稳定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协助出口商寻求多元化市场、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如RCEP、CPTPP)开拓新的市场,尤其是转移之前出口到美国并受到关税影响的产品,来减轻这种冲击。”

应善用“借船出海”

林福炎则认为,我国应善用“借船出海”策略,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以东盟名义推动整体保护性关税政策,而非各自行动。

他说,东盟整体应对挑战,效果更佳。我国经济体量较小,单独谈判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若能联合越南、泰国、印尼等国共同谈判,可能获得更佳结果。

“在原则和利益之间,我们需找到平衡点。我们不会一开始就采取激烈对抗措施,而是先尝试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如果谈判失败,再考虑更强硬的应对手段。团结一致的行动,也能展现东盟作为理性领导者的形象。”

他指出,我国可向美国表态:若美国施压,我国仍有筹码可应对。在中美贸易战中,美国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已意识到现有自由贸易规则对其不利。“美国可能会在新谈判中设定规则,例如对接受中国、伊朗等国投资的国家征收额外税收,而对本地企业则不收税。”

林福炎认为,我国应联合东盟力量,与美国谈判,避免单打独斗。同时,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支持,降低成本,减轻贸易战冲击。

在半导体行业方面,我国需保持警惕,并与东南亚国家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反应

 

国际财经

谁在抛售美国? 日本投资人两周卖200亿美元外债

(东京22日讯)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初宣布关税政策,震撼全球,日本投资人抛售了超过200亿美元的外国债券,但来自日本卖压可能只是看得到的“冰山一角”。

根据日本财务省的初步数据,截至4月4日的当周,银行和退休基金在内的私人机构总共卖出175亿美元的海外长期债券,接下来的7天再出售36亿美元。这波抛售是2005年以来两周间资金流出量最大交易之一。

日本公私部门共持有1.1兆美元的美国公债,是美国最大债权人,动向因此备受关注。

日本财务省的报告并未提供有哪些长债被交易的详细资料。

一大部分可能是美债

金融时报引述野村银行资深利率策略师Tomoaki Shishido的说法报道,日本抛售的债券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美国公债或美国机构债券”。

4月2日之后的美股标普500指数连跌4个交易日,跌幅达12%,特朗普后来宣布暂停大部分的对等关税90天,股市才止血回升。

Shishido表示,由于美股暴跌,日本退休基金的国际债券务和股票配置可能失去平衡,外债抛售可能是为了“进行再平衡,也有可能是银行或人寿保险公司正降低其利率风险”。

美国资产管理公司的抛售,以及美国和国际避险基金杠杆交易平仓,也可能是本月美国公债走跌的原因之一。

但穆迪分析公司日本经济学家Stefan Angrick认为,日本基金抛售美债的数量虽然引发关注,但这些卖压难以单独造成近期殖利率暴涨现象,显示可能还有更庞大的资金出逃。美国公债市场每日成交均量近1兆美元。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