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中总:新框架或成拦路虎 LEAP转板繁琐昂贵

报道:李玟江

(吉隆坡19日讯)为了方便让“杰出企业加速平台”(LEAP)公司转到创业板上市,马交所在8月针对建议中的新框架寻求公众反馈,对此,中总表示转板程序繁琐且成本高昂,尤其是“要先退市”以及“完成商业计划”两项要求,可能导致中小企业放弃上市念头,进而转向私人市场融资。

马交所在8月10日推出新框架建议中的条例,包括在LEAP挂牌的公司,倘若要转板至创业板,须在LEAP上市至少两年、完成业务计划、充分利用在LEAP上市时所筹的资金,同时也须符合创业板的上市条件。

至于为何要先在LEAP下市,才能转向创业板上市,马交所在文告中点出,由于LEAP和创业板有不同的条例与不同的投资群体,先下市是为了让老练投资者若不愿意参与创业板,能有机会以合理的方式选择退场。

冀优化转板流程

同时,这样的做样也是为了确保进入创业板的公司,质量是均衡的。

此外,LEAP公司如若要转攻创业板,需要重新提交一份完整的草拟招股书,这有助于提供足够的信息,充分披露重要的企业规范。

针对LEAP转板新框架的建议,中总给予一系列反馈,希望马交所能更好的优化转板流程,以吸引更多企业响应转板上市。

雪隆中总金融与资本市场组主任李有全,在接受《南洋商报》的专访时点出,其实LEAP板是一个不错的上市平台,因为这不仅能让小型企业优先感受上市氛围,同时还能筹集资金。

“最重要的是,在LEAP上市能催生出更好质量的小型企业。”

“LEAP板上市是在2017年提出的,当时成功为中小企业带来很多机会,而大家都拭目以待交易所推出的框架,让LEAP板转创业板更能无缝连接。”

“盼是盼到了,不过,仔细阅读这个框架,你会赫然发现里面提及的‘转板’(Transfer),其实根本不复存在,因为里面制定的条例,是需要先在LEAP板下市,再重新去创业板上市。”

下市再上市耗费百万

李有全表示,马交所应该简化上市程序,因为退市后再上市的做法,迫使企业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跟进。

“这样的做法不合理,因为我们在下市又上市的过程中,将耗费超过百万令吉。”

“再来,从LEAP板下市(大股东须全购股票),意味着我们需要与主要股东进行会谈,同时也要寻找独立审计师评估收购价格。”

“商人的想法,在股权这一块,无疑就是低买高卖,在收购股权时一定会想方设法把收购价压的最低,因为他们只想利益最大化。”

“价钱谈不拢,独立审计师给出的合理价格,在大股东的眼里反而过高,这样一来一回,是不是意味着整个转板计划会被搁置?”

他表示,其实LEAP板就犹如就读中六一样,完成学业后就能直接上大学,而不是需去外面闯荡两年,再回来读大学。

“如果早知道是这样,我们就不去LEAP上市了,因为这根本就不合理。”

“马交所开出LEAP板,兴许一开始就走错了路,因此设定的框架才让人摸不着头脑。”

“又或者,在LEAP的企业,就继续维持在该板,或直接下市变成私有企业就好,不需大费周章再搞上市。”

更多咨询及详情,请参阅马交所官网:

https://www.bursamalaysia.com/regulation/public_consultation

“生”意变“死”意?

根据马交所的指引,所有要从LEAP板转去创业板的公司,都需预先“完成商业计划”,才能进入接下来的转市阶段。

李有全指出,“完成商业计划”的观点非常主观,不应该用此来衡量企业的表现。

“好比说,我公司的计划,是购买机器扩张、买厂等,我的观点是这个计划可行,不过马交所却说这个计划不可行。”

“当大家都持不同意见时,扪心自问,究竟做生意的是谁?”

商业计划不能改

“另外,里面有提及‘商业计划’必须维持两年不变,不过,我们在2019年拟定的计划,半路却遇上了疫情,如今要改变方向另辟蹊径,马交所却不让,因为‘商业计划’不能改!”

“要知道,做生意是千变万化的,千万别让‘生’意,变成‘死’意。”

他表示,公司会如何、价格会怎样、本益比可以去到多高,应该都交给市场去决定,否则退市后再上市,每股股价从原先的1令吉走高至1.20令吉,可以想象原本的投资者会有何感受吗?

他点出,LEAP目前能入场的投资者,都是些老练或拥有高资金的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都拥有丰富经验,且能把控投资风险,如果能直接跳过退市再上市的过程,其实对他们的影响不大,且在创业板时,还能享有更高的流动量来进行买卖。”

“不仅如此,如果公众持股比例不达标,我们也有很多策略来达到要求,而不是只有下市再上市这一条路可行。”

视频推荐 :

 

 
 

 

反应

 

在商言商

LEAP未来要如何走?/许剑文

作者:许剑文(一科技控股执行董事)

Kohkeanmum@gmail.com

做生意筹资的目标是为了拓展,让事业蒸蒸日上,很多老板在设定未来发展方向时,长期的终极目标都会加上“挂牌上市”,就是为了达到做大做强的效果!

既然很多老板都有上市梦,大马交易所也在2017年“投资大马大会”推出的“杰出企业加速平台”(简称LEAP),以较低的门槛,让更多规模较小的公司“提早圆梦”。

圆梦是一回事,此举让具有潜质、有好的基本面和前景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初创公司,也有机会在不举债的前提下,上市集资获取资金,以壮大规模、扩大市场,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

重演MESDAQ历史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平台推出至今已经整整6年,目前还是仅限高净值投资者参与,不免会有种曲高和寡的感觉,还是亟需监管单位做出一些调整。

其实LEAP现在面对的问题,就和20年前的自动报价市场(MESDAQ)一样,算是民众认知的部分:觉得交易麻烦,所以投资意愿不高、未广泛接受。

LEAP刚推出的时候,就让我联想起当年的自动报价市场,两者有着相似的发展路径,也是过来人的我,觉得LEAP是相当具有潜力和前景的。

早期的自动报价市场和主板次板隶属不同公司,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一样乏人问津,交易员还要另外申请执照才能交易,也是当年该交易板流通量低的主因。

当年的自动报价市场用了约10年的时间才让投资者接受,后来越来越多好公司在这个平台上市后,才成功吸引到投资者。

这个交易平台过后被大马交易所收购,并在数年后进行重组,2009年主板次板合并为现在的主要板,自动报价市场则换名成为现在的创业板。

“毕业生”表现亮眼

照理来说,今天的LEAP会更容易规划,毕竟都是隶属大马交易所,市场更熟悉后理应会有更高流通量。

从LEAP板“毕业”的上市公司,有了上市纪录,好像也更容易受其他板块投资者肯定,比如说TTV控股、科伟科技(COSMOS)等转战创业板,表现都很亮眼。

这也许是因为在LEAP板上市时建立起知名度,对这家公司更耳熟能详,加上默认已经受过上市洗礼,比起其他新的首发股,更具备一些当“先驱”的红利。

老板们,如果已经有上市的志向,不妨考虑先在LEAP试下水温,为日后上市更大的市场铺路。

现在转板也有了新的框架,虽然不像创业板转主要板那般无缝接轨,在LEAP板上市的公司,一旦打好基础,达到上市创业板的标准,可以先申请转板,成功后再下市。

相较之前必须先下市重新筹备,才可以重新申请上市,新框架也算是为这些公司减少了变数。

监管单位仍需努力

当然也不是说时间久了,所有问题都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各单位尤其是监管机构是需要付出一些努力的。

比如说最大的争议在流通量,如果可以放宽对高净值投资者的要求、简化申请程序,或许就可以刺激流通量,鼓励更多投资者到新板块投资,甚至还有可能为马股吸引到一批新的投资者。

很多人都不会为了买卖LEAP板的股票,特地去报备申请成为高净值投资者,反正马股选择很多,买海外股市的限制也没有这么多,所以在合理范围内放宽还是必要的。

这之中还牵涉对投资者进行思想教育、提供更多资讯等,让广大民众更了解这个板块和其存在意义,毕竟所谓的高净值也可以是过去12个月年收入达30万令吉或等值外币,并不是遥不可及。

另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是在缺乏流通量的前提下,一般投资者无法在LEAP板交易,好的中小型企业或初创公司,为什么还要选择上LEAP板?

吸引首发股回流

这是个非常值得大马交易所深思的课题,高知名度的初创公司,都被吸引到外国集资,那监管单位就要稍微检讨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致这个趋势?

其实当年以创业板取代自动报价市场,就是以辅助没有盈利纪录却想上要市筹资发展的科技公司为主名,时至今日,创业板上市公司都是有良好获利纪录的公司了,当年的这个角色,或许应该考虑由LEAP板来接手。

如果是这样,大马交易所或许应该再反思一下设立这个板块的初衷,并且做出一些调整,比如说上市费用是否可以再降低?抑或是这个板块的宣传工作需要再加强?总之就是要先保住自家的好公司,才有办法吸引外国的好公司。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