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务规划五大误区与对策/黄如金

作者:黄如金(CFP理财规划师)
每年的三四月,报税季的到来,对于繁忙的企业领导者而言,往往是一项既重要又耗时的任务。然而,许多企业老板对税务的认知存在诸多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税务支出。
本文将探讨普罗大众在税务认知上的五大常见误区,揭示现实与认知的巨大反差。
1. 误区一:未扣除预扣税(PCB)即无需报税
许多企业老板认为,未被扣除PCB即无需报税,便安排亲戚在公司任职,领取低薪。他们认为,只要薪资低于3万4000令吉,便无需扣除PCB。
如此一来,公司便能以聘请多位“员工”的方式,增加开销,降低公司税务。而这些亲属,因未被扣除PCB,也误以为无需缴税。
然而,根据2022年新法令第66A条,所有18岁以上的马来西亚公民,都必须拥有个人税务识别码(TIN),并有义务报税。即使员工收入不高,甚至没有收入,也应申报零收入,以免未来面临税务罚款。
应对策略:雇主有责任确保企业全面了解并遵守PCB法规,同时,必须提醒所有员工作为马来西亚公民的报税义务,避免家人面临罚款风险。
2. 误区二:只要父母已退休,超过60岁,就能够减免3000令吉
2021课税年前,只要父母定居马来西亚,超过60岁,年收入低于2万4000令吉,报税人——孩子,就能减免3000令吉,无需任何收据。但是,2021年课税年开始,这个无需收据的减免款项已经被废除。
从那时候开始,为父母支付的医疗费用减免都必须要收据证明,减免金额高达8000令吉,减免款项如带父母看医生、拔牙、补牙、看中医等。
2023课税年起,父母的全身检查费用也可扣税(最高1000)。2024年12月27日发布的第4/2024号公共裁决,进一步扩大了扣税范围,假牙、牙根治疗、植牙等费用,只要持有2024年单据,皆可扣税。
示例:2024年,孩子带母亲就医,治疗感冒和高血压,费用为1200令吉(可全额扣税);每月购买高血压处方药,费用为1800令吉(可全额扣税);带母亲洗牙和修复假牙,费用为3200令吉(可全额扣税);带父亲进行全身检查,费用为1500令吉(最高可扣除1000令吉);因此,在缴纳2024课税年个人所得税时,孩子可扣除的父母医疗费用总额为7200令吉。
应对策略:收入高的企业老板们,应详细了解最新的医疗费用扣税政策,合理规划个人及家庭的医疗支出。
3. 误区三:孩子毕业后,父母无法继续扣除高等教育基金(SSPN)减免
许多父母都知道,与孩子联名开设高等教育基金(SSPN)账户,父母双方各自可扣除8000的税务减免。很多人认为,孩子毕业后,父母就不能继续扣高等教育基金减免了。
然而,根据2024年12月27日发布的第4/2024号公共裁决,只要孩子未满29岁,即使已毕业工作或结婚,父母仍可扣除8000令吉。但2025年财政预算案规定,高等教育基金税务减免仅限一位家长享有。
因此,从财务规划角度来看,应将减免额度留给收入较高的一方。收入较低的一方无需再向高等教育基金存入8000令吉,可考虑将资金投入收益更高的投资平台。
高等教育基金的主要功能,是税务减免和子女升学储备金,年股息回报率约为3至4%。
若仅有一方可享受税务减免,另一方可考虑将原计划存入高等教育基金的资金转投KWSP,其年回报率约为5至6%。
若子女已满14岁,可考虑为其在公积金开设i-saraan账户,并享有政府提供的20%奖励金(每年最高500令吉)。
应对策略:企业老板对钱流量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应根据家庭财务状况,合理规划高等教育基金账户的存款,并考虑其他更具收益性的投资平台。
4. 误区四:利用公司的钱,购买高层保险(Key Man Insurance),即不用老板自己口袋的钱,又能扣公司的税
通常,身为企业老板,尤其是已成家立业者,肩负重责,会考虑购买高额人寿保险以保障收入,规避风险。老板通常会用公司的资金,向保险经纪帮自己购买一份人寿保险。而市面上有很多缺乏经验的保险经纪以为这个是个人保单,没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而且保额保费相当可观,就没有怀疑地成交了市面上较为普遍的投资连结人寿保单(Investment-Linked Life Insurance),受益人填写老板的配偶与子女。
此举将令老板失望,因为若要将高层保险保费列为公司准许开销,必须符合三项规定:a)保单不得包含投资成分;b)保单受益人必须为公司;c)受保人不能是老板本人。
换言之,若老板以公司资金购买保单,该保费将计入其个人总收入,从而增加个人税务负担。
应对策略:企业老板应了解各类保险扣税的适用范围,并妥善安排自己的薪酬,以便能够以最实惠的方法购买高额保障。
5. 误区五:越早报税越快能够获得退税
许多人为了尽早获得退税,纷纷于3月初提交BE表格。然而,大部分人仅依赖MyTax显示的金额,未进行核算便匆忙提交,这带来两大风险:一是没有充分时间核对退税金额是否完整,二是增加被税务局审查的风险。
据消息指出,某些高收入城市的税收局审查效率较高,他们会对3月初提交BE表格的纳税人进行随机审查。
应对策略: 企业老板可考虑在3月底或4月初提交BE表格,如果是提交B表格的老板,可以考虑在5月或6月初提交,以避开审查高峰期。
总结:
税务规划是一门学问,涉及诸多细节。了解相关政策,合理规划,才能有效减轻税务负担。
创业的下一个风口:AI + 个人 = 无限可能?/林卓锋

只要你有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创业的大门就为你敞开——技术民主化的浪潮似乎势不可挡。(取自freepik)
作者:林卓锋(跨国投资平台董事)
当一台电脑和几行代码就能让你从零到一,创业的门槛似乎被碾得粉碎。AI的魔力真的能让每一个普通人化身市场颠覆者,还是只是硅谷抛出的又一个华丽骗局?
人工智能的普及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塑创业的定义。个人创业者手握AI工具,进入市场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从技术赋能到效率飞升,AI仿佛为每一个孤独的梦想家插上了翅膀,许诺“无限可能”。但这究竟是一场真实的革命,还是一个精心编织的陷阱,等待着那些盲目追风的冒险者?
2025年,AI工具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科技神器,而是触手可及的“基础设施”。个人创业者无需掏空腰包或召集团队,就能近乎零成本地调用尖端技术,构建从智能聊天机器人到数据驱动解决方案的复杂产品。
Statista 2024年12月最新预测显示,全球AI工具用户数在2024年已飙升至7亿,2025年更将逼近10亿(基于Statista Market Forecast 2024-2030趋势推算)。这一数字如雷贯耳,宣示着技术普及的狂潮,也勾勒出个人创业的惊人潜力。
创业大门已敞开
理论上,只要你有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创业的大门就为你敞开——技术民主化的浪潮似乎势不可挡。
但别急着欢呼,这场“民主化”更像一场残酷的筛选。当每个人都能拿起相同的武器,战场上的差异化何在?AI工具的普及不是解放,而是将创业从资本的角逐推向了智力的绞杀。门槛崩塌的背后,是竞争烈度的指数级攀升——你以为自己握住了风口,却可能只是挤进了红海的屠宰场。
AI作为效率工具,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个人创业者的生产力。内容生成、数据分析、流程优化——这些曾经耗时耗力的任务,如今在AI的加持下实现指数级提升。
一位独立开发者利用AI优化工作流,将应用开发周期从数月压缩至数周,这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然而,这种效率绝非天上掉下的馅饼,更不是无脑堆砌的产物。无差别依赖AI生成内容,只会让你淹没在同质化的泥潭中,产出平庸的复制品。
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驾驭AI,将其转化为洞察与创新的杠杆,而不是沦为流水线上的奴隶。
双刃剑和放大镜
效率的飞跃是把双刃剑——它既是创业者的“超能力”,也是他们的“超负荷”。AI节省的时间很快被更高的期望和更残酷的竞争填满。你以为自己站在了风口,却可能只是被推上了高速运转的绞肉机。AI不是你的救世主,而是你的放大镜:它放大了你的才华,也暴露了你的平庸。
AI赋予个人创业者洞察用户需求并快速响应的能力。从市场调研到产品迭代,单人操作也能媲美大企业的敏捷性。一个独立开发者可以利用开源AI模型,仅用几周时间打造出一款针对细分市场的应用,而这在过去需要整个团队数月苦战。这种裂变式的商业模式让“单人企业”从幻想变为现实,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创业逻辑。
但这远非简单的“定制化服务”,而是AI如何将个体的决策能力推向极致。它迫使创业者从机械的执行者蜕变为深谋远虑的战略家,在数据的洪流中寻找真正的差异化。AI提供的信息可能是金矿,也可能是迷雾——你能从中提炼出独到的商业洞见,还是被表象牵着鼻子走?敏捷性是恩赐,也是诅咒:它给了你速度,却也剥夺了犯错的空间。
AI与个人的碰撞,既是创业的风口,也是智慧的试金石。它将技术门槛碾得粉碎,却将竞争烈度推向顶峰;它赋予你效率的翅膀,却也可能让你坠入同质化的深渊;它让你以一敌百,却要求你以智取胜。
AI + 个人是否等于无限可能?答案不在工具,而在你手中。
风口已至,但能飞多高,取决于你能否超越AI的魔力,用智慧点燃属于自己的火花。
下一个颠覆者,会是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