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再保险公司:私院收治疗费用 “取决于谁来付款”

(吉隆坡7日讯)根据一项最新调查报告揭露,国内私营医疗体系的治疗费用,并非根据疾病的类型或严重程度来决定,而是取决于“谁来付款”。

大马再保险有限公司(Malaysian RE)最新发布的“2025马来西亚保险重点报告”发现,患者若以自费方式入院,治疗费用往往较低;一旦是持有保险者,收费则显著提高,甚至可能被安排接受更多不必要、价格却更高的治疗。

报告指出,保险公司通常与部分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作为认证医疗机构,并引导病患前往这些医院就诊。若病患坚持选择非合作医院,将需先自行垫付医疗费,再申请索偿,且赔偿金额未必全数获批。

为了控制成本,一些保险公司也要求医院在治疗前先获得“担保信”(Guarantee Letter),以便审核或核准相关治疗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费用。不过,这项措施仅适用于选择性治疗,并不适用于紧急医疗。

然而,一旦保险公司认为医院收费过高,部分公司会聘请第三方理赔调整员与医院协商,或将相关医院从合作名单中移除。但随着国内医院集团合并加剧,保险公司的议价能力正逐步削弱。

不同治疗应统一费用

报告强调,若要从根本解决医疗成本攀升问题,政府必须展现其决心,促成各方协商,推动建立具透明度的治疗费用数据库,例如借鉴“诊断相关分组系统”(DRG)模式,为不同治疗设立统一费用标准。

“同时,也应更注重预防医学,以应对生活方式改变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NCDs)激增趋势。医疗体系也应从以住院为主,逐步转向由普通科与专科门诊主导的模式,在确保疗效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

大马再保险是马国民再保险(MNRB,6459,主板金融股)旗下全资子公司,亦是东盟地区按资产计算最大的国家级再保险机构。其业务涵盖各类一般再保险,并通过旗下回教再保险部门承保普通与家庭回教再保险(Retakaful)。

该报告结合了其长期合作伙伴Faber Consulting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本地保险、再保险、经纪公司及保险公会高层所进行的深度访谈。截至2023年,马来西亚私人医疗融资产品市场规模达73亿3000万令吉,由普通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普通回教保险业者与家庭回教保险业者共同提供。

人寿保险与家庭回教保险
连续数年出现承保亏损

报告指出,尽管人寿保险公司与家庭回教保险业者近年来录得最强劲的增长,市占率亦居于主导地位,但却已连续数年出现承保亏损。

报告分析,亏损主因在于索偿金额大幅上升。

以2024年上半年为例,人寿保险公司与家庭回教保险业者的医疗索偿总额达53亿令吉,高于2023年同期的47亿令吉,涨幅显著。这主要受到慢性病与急性疾病发病率上升,以及整体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推动。

医疗健康险索偿走高

不仅人寿领域承压,普通保险公司与普通回教保险业者也面临相似挑战,医疗与健康险索偿趋势同样走高。

不过,整体而言,普通保险公司的情况相对稳健,承压程度略低于寿险公司。

报告提及,无论是人寿保险公司还是普通保险公司,目前在私人医疗保险领域的盈利空间都非常有限。特别是普通保险公司,在高索偿率的压力下,对扩大保障范围或增加承保数量的兴趣不大。

报告也发现,人寿保险公司在私营医疗保险方面的索偿率接近100%,几乎没有盈余空间。

报告指出,普通保险公司目前在其整体业务组合中,私营医疗保险的占比不到10%。受访的保险公司普遍表示,在目前高索偿率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意愿扩大这一块的业务,甚至有部分业者坦言,近期已经因表现不理想而主动缩减相关组合。

根据受访者反馈,团体医疗保险相较个人医疗保险更具盈利空间,但同时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更激烈。

报告进一步指出,医疗保险在人寿保险公司中,往往作为附加险一并销售,以借助市场对医疗保障的高需求来带动整体保单。不过,由于人寿保险的利润普遍较高,医疗产品多数依赖主保单的盈利进行交叉补贴,才能维持营运。

尽管市场充满挑战,但这个行业仍能看见增长的曙光。

报告指出,一些数字保险新创企业透过线上平台推出更有针对性的产品,此外,也有保险公司开始将医疗保障范围扩大至心理健康、残障保障,甚至涵盖替代疗法或预防保健项目,以迎合多元化需求。

面对当前的不利趋势,许多人寿保险公司与家庭回教保险公司,已陆续启动医疗与健康险的重新定价工作。

不过,由于这些调整只会在保单周年日 生效,其对承保利润率的影响预料将会逐步浮现。

报告指出,为了应对挑战,同时维持保单对投保人的可负担性,保险公司和回教保险业者正在采取多种策略,包括将保费调整分阶段推行,或缩短定价周期,以小幅、频密的方式进行调整。

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客户的即时财务压力,同时也有助于规划长期支出。

另外,报告指出,部分保险公司在控制医疗索偿方面的能力相当有限,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公司,往往处于不利位置。

这类保险公司多数处于被动地位,几乎没有空间对医院提出质疑,因为医院通常只给予几个小时的时间处理理赔事宜,作为病患出院的前提条件。

因此,这些保险公司可选择的应对方式非常有限,通常只能透过缩减保障范围来降低风险,甚至考虑退出市场,或是根据成本上涨趋势调高保费。

 

 
 

 

反应

 

言论

不让医院上市太荒谬/梁仕祥

现在聊这个议题已有些迟,因为新闻首次刊出时已经是约1个月前的事。当时我就已经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觉了,但之前一直专注在写与雇员公积金有关的文章,现在就回来探讨这个建议的可行性。

事情源自于3月初,一位执政党国会议员在国会下议院辩论时建议,马来西亚应效仿韩国禁止医院上市,以免私立医院过度以盈利为导向。

该名议员称,医院收费太贵,是因为私立医院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并且都在大马交易所上市,需要每3个月向股东汇报盈利情况,因此必须提高价格赚取高利润。

政客财经素养待改善

看完这名议员的论述后,我的脑海当下闪过两个字——荒谬。我甚至有些震惊,为何这番错漏百出的言论会出自一名国会议员之口。加上之前的大马机场私有化事件争论,看来国内政客的财经素养真的大大地有待改善。

先反驳所谓的“上市私立医院过度以盈利为导向”论述。首先,作为一家企业,以盈利为导向是天经地义之事,这与公司上市与否无关。除非它是非盈利组织,或者创业者是大慈善家,愿意亏本营业。

事实上,许多非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不亚于上市公司,包括私立医院也不例外,只不过它们的财报不需要向大众投资者报备,媒体鲜少报道而已。

有的老板因为公司盈利实在太过可观,还不舍得割让股权让赚钱的生意上市被他人分一杯羹呢。

按照这名议员的逻辑,那未来要遏制高房价,是否也要禁止本地产业发展商上市,以免它们“过度以盈利为导向”?为了避免高电费的出现,国家能源(TENAGA)是否就不应该挂牌?

接下来说禁止医院上市的坏处。如果真的执行这个荒唐的政策,唯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未来本地股市将只剩现有的数家私立医院企业挂牌,包括IHH医疗集团(IHH)、柔佛医疗保健(KPJ)和TMC生命科学(TMCLIFE)。(应该不会强迫现有几家也退市吧?不然就是天大的笑话,对本地市场名誉造成严重伤害)。

形成不公平竞争情况

若以后只有这些私立医院能向本地股市融资,这会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上市公司比起非上市公司具备更多融资管道,未来扩展自然更占优势。

久而久之会让强者恒强,甚至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让原本有意进入医院行业的新业者打退堂鼓,选择变少的消费者将深受其害。

再来,大马能禁止私立医院在国内上市,但不能阻挡它们去国外挂牌呀。到时这些企业去邻国新加坡上市,吸走本地投资者的资金之余,然后在医院收费上继续对大马人毫不留情,便是双重损失。

总的来说,禁止医院上市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无法解决本地医疗费用高昂问题,反而可能会让情况雪上加霜。政客若真有心要解决此事,倒不如建议政府在实行针对性补贴后加大卫生部预算,或者设法通过税务优惠吸引更多医疗供应链业者来本地设厂还更实际。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