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外资仍钟爱大马私人债券

(吉隆坡12日讯)相较于低迷的马股,我国债市近期表现非常亮眼,外资已连续五个月净买入私人债券(PDS),凸显出投资者对企业债券市场的信心。

根据Riverbank Macro Insights经济数据,Bank Muamalat首席经济学家莫哈末阿扎尼占博士指出,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需求依然强劲,主要发行债券的超额认购率高达七倍。

“这一趋势表明,尽管全球金融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投资者仍持续看好大马企业债券工具。”

他指出,尽管外资在包括政府债券等本地固定收益市场,整体呈现净卖出状态,但PDS市场的韧性凸显了我国作为稳定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

他提到,从去年10月至今年2月,PDS的累计资金流入达42亿令吉,其中2月份净流入了8亿令吉。

反之,固定收益资产在2月份的外资净流出总额达11亿令吉,主要政府投资票据(GII)净卖出14亿令吉,大马政府证券(MGS)则外流2亿令吉资金。

莫哈末阿扎尼占表示,企业债券的强劲需求,反映了我国私人部门债务的吸引力,得益于稳健的企业基本面和有利的利率预期。

“即将于3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美联储会议,以及同月24日公布国家银行年报发布,预计将进一步明确的经济走向。”

视频推荐 :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印度被视为外资坟场?

报道:黄杰

印度常被称为“外资坟场”,原因是印度即使推动了30多年的经济改革,其贸易及投资政策依然带有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且条件苛刻,经常给企业一种“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气息。

例如,印度明确规定,外国车厂若想享受进口关税减免,不但投资总额必须超过5亿美元,且需在3年内在印度建厂,5年内将印度本土产的零部件比率提升至50%。

印度以庞大市场潜力为筹码,换取投资与技术,却恰恰暴露了工业发展的痛点:企业小而散,缺乏现代化标准和国际平台,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偏低。不少低技术产品仍停留于家庭式小作坊模式,品质欠佳,在国际市场几无竞争力。

为此,政府祭出强硬手段,试图将技术和生产线留在印度,强推供应链“印度化”。例如,中企海尔、海信、OPPO、一加、Vivo近日扩大对印投资,背后正是印度标准局对零部件的强制许可等政策的影响。

然而,这种强硬策略并非总能如愿,不少中国企业如富士康和比亚迪已被吓跑,逐步减少对印度光伏组件、电动车零部件及电子制造设备的投资。

印度重视自身发展的诉求以及吸引外资的需求,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矛盾。虽然印度政府近年尝试对此作出修正,从2020年开始大量兴建工业园区、修改《经济特区法》,但是因为疫情的冲击、行政效率低下,政策难以落地,效果不时适得其反。

从企业的层面看,印度俨然是“外资坟场”;但从国家的层面看,其追求发展的诉求无可厚非。

关键是如何协商出双方皆愿意折衷的“一揽子方案”,把企业利益和技术转移捆绑在同一计划之中,让双方都可以在印度的崛起中各取所需,形成双赢的关系。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