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出走虽有尽头 马股仍需反弹催化剂

(吉隆坡15日讯)外资持续出走,2月杪持股比例来到19.6%,仅比历史低点,即19.4%高出0.2%,而分析员认为,现如今马股的估值可说是非常便宜,但仍需要等候催化剂才能伺机反弹。
联昌国际投行研究分析员点出,过去的抛售浪潮导致市场触底,富时隆综合指数本益比大约跌到12至13倍左右,而现如今的本益比大约在13.9倍,离低位不远。
单是从去年10月到今年2月,马股就遭受不同程度的外资流出,总额达到131亿令吉。
外资大幅抛售,归因于避险情绪、贸易战升级,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让不确定性大幅提升。
此外,2024年末季的业绩表现有些差强人意,且碍于政策变化难以预测,让一些公司根本无法提供净利预测或过多展望。
分析员表示,实际上2018至2023年绝大部分时间里,外资都是马股净卖家,而持股比例更是从2018年3月的24.2%高点,降低至2023年10月的19.5%低点。
不过,事后引来转机的,便是现任政府推出“昌明大马”经济框架,以及国家能源转型大蓝图,让外资流入转为正值。
当时,净买的重点领域,便是公用事业、金融、建筑和产业板块。
奈何,来到去年9月27日后,一切都变了套,令吉开启贬值之旅、美国总统大选、关税战升级、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业绩表现不如预期,加剧了外资抛售。
分析员表示,如若当前的抛售压力持续下去,严重程度可能会与冠病疫情引发时的抛售相当。

外资持股比例降新低
分析员表示,根据近期外资持股的分析显示,大马富时隆综合指数中的外资,有28%属于战略性投资或固定投资,意味着其余的比例是自由流通外资持股。
鉴于此,按照粗略估计,那些非战略性外资每撤出2%,外资持股就会减少1个百分点,相当于180亿令吉的股权抛售。
截至今年2月,外资目前的持股比例为19.6%,约3700亿令吉。
分析员指出,鉴于外资持股比例已处于历史低位,因此可以断定2024年绝大部分的外资流入,已经离开大马市场。
这也表明剩余的外资抛售有限,除非再出现严重冲击,引发外资彻底投降,就好比冠病疫情危机时所见那样,每年净抛售了246亿令吉。
此外,外资从去年10月起,就开始抛售数据中心和国家能源转型大蓝图等主题的股项,这些股项在2024年皆有不错的表现,如今已成为大抛售的目标。
分析员表示,如若抛售持续,那些外资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股价都会持续低迷下去,但相反,一旦投资情绪有所改善,可能会出现大幅反弹,因为外资会会回购流动性股票。

逢低买入时机已到?
分析员点出,鉴于外资持股比例低,以及马股估值偏低,这无疑凸显逢低买入的时机已然成熟。
目前马股的估值为13.9倍,而之前跌破10倍的时候,是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触底期间,冠病疫情疫情崩盘时也只跌至14.4倍的低点。
从历史走势来看,低估值意味着下行空间有限,为长期投资者提供累积优质股的机会。
在之前的抛售中,一旦估值跌至12至13倍,股息收益率也会相对提升,同时逢低买入的投资者也会出现。
分析员表示,目前市场迫切需要催化剂来反弹,这可能是贸易紧张局势缓解、令吉走强、企业盈利好于预期,以及政府拟定举措提振股市表现。
然而,美国关税政策仍是一大变数,预计4月2日会再发布互惠关税政策,而投资者应该选择防御型股项,尽可能处于避险模式。
首选股项为云顶大马(GENM,4715,主板消费股)、森那美(SIME,4197,主板消费股)、金务大(GAMUDA,5398,主板建筑股)、马银行(MAYBANK,1155,主板金融股)和兴业银行(RHBBANK,1066,主板金融股),周息率皆在5.5%至8.5%之间。
印度被视为外资坟场?
报道:黄杰
印度常被称为“外资坟场”,原因是印度即使推动了30多年的经济改革,其贸易及投资政策依然带有强烈的保护主义色彩,且条件苛刻,经常给企业一种“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气息。
例如,印度明确规定,外国车厂若想享受进口关税减免,不但投资总额必须超过5亿美元,且需在3年内在印度建厂,5年内将印度本土产的零部件比率提升至50%。
印度以庞大市场潜力为筹码,换取投资与技术,却恰恰暴露了工业发展的痛点:企业小而散,缺乏现代化标准和国际平台,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偏低。不少低技术产品仍停留于家庭式小作坊模式,品质欠佳,在国际市场几无竞争力。
为此,政府祭出强硬手段,试图将技术和生产线留在印度,强推供应链“印度化”。例如,中企海尔、海信、OPPO、一加、Vivo近日扩大对印投资,背后正是印度标准局对零部件的强制许可等政策的影响。
然而,这种强硬策略并非总能如愿,不少中国企业如富士康和比亚迪已被吓跑,逐步减少对印度光伏组件、电动车零部件及电子制造设备的投资。
印度重视自身发展的诉求以及吸引外资的需求,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矛盾。虽然印度政府近年尝试对此作出修正,从2020年开始大量兴建工业园区、修改《经济特区法》,但是因为疫情的冲击、行政效率低下,政策难以落地,效果不时适得其反。
从企业的层面看,印度俨然是“外资坟场”;但从国家的层面看,其追求发展的诉求无可厚非。
关键是如何协商出双方皆愿意折衷的“一揽子方案”,把企业利益和技术转移捆绑在同一计划之中,让双方都可以在印度的崛起中各取所需,形成双赢的关系。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