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毕马威:AI推动税务改革 大马企业应未雨绸缪

报道:梁仕祥

(吉隆坡13日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人工智能(AI)的横空出世,正在深刻改变全球商业运营方式,税务领域也不例外。

AI驱动的自动化工具和数据分析技术,能让税务合规管理更加高效,而各国政府也正积极采用AI优化税收体系。面对瞬息万变的法规环境,企业必须跟上新趋势。  

在马来西亚,间接税制度近年来经历了数次调整,包括从消费税(GST)变成销售税与服务税(SST)。最近,政府推动实施电子发票,旨在提升报税透明度的同时,减少人为错误并提高整体效率。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些变化可能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核心目标很简单:用科技让税务管理更方便、更智能。未来,税收数字化将成为趋势,企业必须学会适应新的合规要求,才能保持竞争力。

毕马威马来西亚合伙人兼间接税主管黄淑玲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表示,企业要未雨绸缪,关注最新政策动态,并做好相应的税务评估,以减少不必要的合规风险。 

未来税务趋势10大预测

毕马威国际近日发布《2030年间接税的未来》报告,分析了未来10年全球税务政策的演变方向。以下是十个值得企业重点关注的趋势: 

1.增值税不会被淘汰

毕马威国际认为,增值税(VAT)的核心原则,包括广泛征税、中立性及在消费发生地征税,仍然适用于现代经济模式。

在大马,黄淑玲指出,本地间接税制度主要由销售税、服务税和关税构成,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增值税或消费税有所不同。然而,本质上SST还是仍是一种基于消费的税收模式。

尽管国内商界有呼声要求重新引入GST,但目前政府的重点仍是扩大销售税和服务税的税基,以增加国家收入。

对企业而言,即将于2025年5月1日生效的销售税税率调整及服务税范围扩大,将是影响税务合规的关键变化,企业应密切关注。 

2.碳定价说易行难

毕马威国际表示,尽管已有相关工具,但如何有效定价碳排放仍存挑战。

大马方面,黄淑玲点出,在2025年财政预算案中,政府宣布将于2026年推出针对钢铁和能源行业的碳税,所产生的收入将用于支持研究计划和绿色科技项目。

碳税框架受瞩目

目前,具体细节尚未公布,但政府将如何制定碳税框架,以确保符合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将是各界关注的重点。  

3.数字服务税或取代企业所得税

毕马威国际指出,尤其在数字经济领域,数字服务税(DST)正在成为取代传统企业所得税的方案。

黄淑玲表示,目前马来西亚对数字服务的征税主要通过服务税进行。向本地消费者提供数字服务的外国服务提供商,必须注册并按8%的税率征收服务税,这一模式与许多其他国家类似。

她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演变,数字服务税将会影响全球企业架构。

4.关税只会更多不会减少

毕马威国际预计,地缘政治因素将导致关税重新抬头,影响全球供应链。

黄淑玲指出,大马也征收进口关税,并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来管理贸易关系。截至目前,我国已签署16项自由贸易协定。

企业需审视供应链

然而,面对全球贸易战的不确定性,她建议本地企业仍需审视供应链,以评估关税政策变化可能带来的运营影响。  

5.电子发票只是开始?

毕马威国际指出,电子发票对税收管理有重大影响,但它的推出并非是一劳永逸的终点,而只是广泛数字化改革的一部分。

黄淑玲点出,大马已于去年8月1日正式启动电子发票第一阶段试点。虽然该系统是由直接税管理机构负责,但其带来的数据透明度和效率提升,将会改善税务体系。

6.传统法律管不了间接税

毕马威国际在报告中指出,未来主导税务申报、管理和审计过程的会是先进技术和系统,而不是传统法律框架。

黄淑玲认为,由于间接税本质上是基于交易的税种,企业需要强大的自动化系统来确保税务合规。

她指出,税法仍在决定税收政策的执行方式,而在技术与法规之间找到平衡,是当下的一大挑战。 

7.AI赋予税务机构更大权力

毕马威国际认为,AI同时也带来伦理、隐私及法律风险,企业需谨慎应对。

企业需谨慎应对

黄淑玲指出,随着电子发票等系统收集的税务数据越来越多,AI将为税务机关提供更强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她说,随着我国政府逐步推进电子发票计划,未来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提升合规性,并推动经济增长,可拭目以待。

8.零售销售税向技术驱动模式转型

毕马威国际认为,这可提升效率、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并优化税收征管能力。目前,大马尚未有任何相关的具体政策或消息。 

9.累进制增值税仍难落地

毕马威国际指出,尽管其可减少累退性(Regressive)问题,但实施难度较高。

大马方面,何时重新引入GST仍不确定。黄淑玲指出,一个更具累进性的增值税体系,或能在税收收入与公平之间取得平衡,但需要精心规划和执行。

10.税务行业加速数字转型

黄淑玲表示,随着AI技术的进步,税务专家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未来,税务专家需要掌握技术,才能在数字化经济环境下保持竞争力。

保持警觉积极应对

整体而言,黄淑玲认为,马来西亚企业需要保持警觉,积极应对税务环境的变化。

“通过运用科技、适应新税制并确保合规,企业才能在未来竞争中保持优势,并实现可持续长期增长。”

 

 
 

 

反应

 

财经新闻

大马企业能做些什么? 专家授招应对美国关税

(吉隆坡9日讯)美国关税来袭,大马企业受促提高警觉,深入了解可用的“贸易救济”工具,例如反倾销、反补贴或保障措施,以防范不公平贸易行为,保护本地行业利益。

毕马威大马合伙人兼间接税主管黄淑玲指出,在等待局势进一步发展期间,企业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积极探索一项或多项长期策略,以降低在美国市场的关税负担。

她今日发文告指出,首项可考虑的策略是“首次出口销售”(First Sale for Export)机制。若商品经由一个或多个真正的中间商,商家可依据制造商的初始销售价格,而非进口商最终支付的价格,向海关申报估价,以达致关税节省。

她说,另一做法是“成本分拆”策略,即从海关申报价值中拆分或剔除不属应税项目,从而协助降低整体关税成本。

“此外,还有‘战略性关税分类’(Strategic Tariff Classification),即确保准确且具有策略性的协调制度编码(HS Code)归类,以避免多付关税,同时善用相关的优惠税率。”

她指出,企业也可从供应链重组入手,重新评估并优化生产与物流安排,以善用来自较低关税国家的优势;同时可通过原产地多元化,策略性规划原料和零部件采购,提升灵活度与成本效益。

“再者,可考虑重新谈判现有合约,与供应商及客户协商加入关税变动时可调整价格的保护性条款,以降低未来风险。”

她坦言,这些措施并非一蹴而就,执行过程中可能较为复杂,需企业全面审视,并推动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与配合。

企业可立即采纳的应对措施

1)核查产品是否受排除,即确认出口商品是否列于附件二(Annex-II)。

黄淑玲举例,若是HTSUS 85419000下的电子集成电路、处理器与控制器属附件二内,美国买家的采购格局或许维持不变,但企业仍应密切关注政策更新。

2)评估自身竞争力:若产品未在附件二内,应参考附件12(Annex-I2)中竞争对手适用的关税率,以研究判断美国买家是否会因税率考量转向大马或其他国家采购。”

3)密切跟进政策发展:即便目前未向美国出口,企业也应随时掌握市场变化,因新关税可能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部分失去美国市场的竞争者或将转向其他地区,加剧大马本地市场的竞争压力。

黄淑玲提醒,消费者也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冲击有所准备。现阶段或许是重新检视消费行为的时机,并支持更多“大马制造”的产品。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