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23周净流出 外资上周净卖马股11.5亿

(吉隆坡2日讯)外资净卖马股趋势已延续到第23周,虽净卖有所放缓,但总额仍高达11.5亿令吉。
MIDF研究今天通过资金流向报告表示,外资上周都在抛售马股,其中卖压最重的一天落在周五,录得3亿8400万令吉净卖额。
上周经历外资净卖最多的领域,分别是金融服务(-5亿6440万令吉)、消费及服务(-1亿4230万令吉)和医疗保健(-1亿1810万令吉)。
同时,外资上周只净买两个领域,分别是建筑(710万令吉)和种植(390万令吉)。
本地机构则仍是马股最大的买家,维持第23周净买马股,全周录得12亿4000万令吉净买额。
本地散户则逆转之前六周的净买趋势,上周净卖马股8790万令吉。
参与度方面,三方都出现下跌,其中,外资的日均成交量(ADTV)跌幅最大,为34.7%;而本地机构和散户则分别跌12.7%和13.8%。

市场震荡何所惧/理财农夫
自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以关税手段谋取本国利益后,全球投资者便开始担心其对世界贸易的冲击将引发通胀危机,进而带来经济衰退风险。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激烈竞争、经济泡沫的预期等外围因素,更加剧了系统性风险,引发外资大量撤离,导致全球股市风声鹤唳。
马股自年初以来更是节节败退,投资情绪持续低迷,单日大跌4%的现象,更成为一记重击。
当市场大跌,投资组合一片“红海”,相信大家都会心惊胆跳。除非你的投资组合股债平衡,加上手头有稳定的薪水或租金收入,再不然就是手握充沛现金,否则此刻多半会陷入犹豫:现在到底是“价值浮现”的良机,还是即将接住“掉下来的刀子”?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投资策略与纪律。
毕竟,在投资世界中,真正能从市场赚钱的,往往是那些“理性且逆人性”的人。如果你感到害怕,这其实很正常,因为要历经几次市场洗礼,才能学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掌握3大护身符
那该如何应对市场调整?首先,要掌握3大护身符:资金控管、资产配置、止损机制。其次,也要学会“用百分比看市”。
虽然马股自年初已下跌逾百点,但换算为百分比其实还未达到20%,在技术上这仍属“修正”范围,尚未进入所谓的“熊市”。
若你是短期投资者,一旦市场下跌就该果断止损。但奇怪的是,止盈时却往往犹豫不决、恋恋不舍;回调时又因为“被套”不愿认赔,只好改口说自己是“长期投资者”。
这种把没有基本面的个股当作长期持有对象的行为,最终只会让人血本无归。
要在市场中生存,就必须厘清投资周期,明确自己的目标与策略。
近期市场走势也再次提醒我们:市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虽然长期来看,市场多呈上升趋势,但期间必然会有波动与修正。
千万不要因为一时贪婪而抵押房产、盲目加杠杆。诚然,在上涨趋势中杠杆操作可能会带来可观回报,但一旦市场反转,伤害也会被成倍放大。这也正是为何当年“大时代”里会出现被断头、跳楼的惨剧。
历史不会重复,却常常惊人地相似。每当市场调整时,切记:莫开尽杠杆。你可以用“屡败屡战”的精神去创业,但在投资市场中,没有良好的现金流与资金纪律,这种精神反而会成为负担。
当账单一张张飞来,而你却早已“摊平到谷底”,那一刀砍下,便是血的代价。
磨炼心态好机会
市场永远在循环,今天的调整,未来依然会重演。我们要么耐心等待风暴过去,静待市场均值回归;要么练就一颗强大的心,在下一次动荡中从容应对。
尤其对年轻投资者而言,这正是磨炼心态的大好机会。别总说股市高时太贵,低时却又不敢出手。等到下一轮反弹,人们载歌载舞时你才冲进市场追高,又再次被套,那才是真正的“历史重演”。
记住,“慢牛急熊”是常态,回调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纪律、无策略。
若不正视熊市的本质,未来损失的不只是金钱,还有时间与机会。别让自己沦为看他人晒幸福、却只能刷屏叹息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