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更多人坠债务陷阱 政府应遏制先买后付
(吉隆坡12日讯)政府受促遏制“先买后付”(BNPL)交易,以防更多人陷入不必要的债务负担。
据《每日邮报》报道,财务顾问三苏丁阿都卡迪指出,即使没有先买后付计划,许多人已债台高筑,而这种交易模式进一步加剧低收入群体的财务压力。
“先买后付交易额为何激增至数十亿令吉?正是因为人们被提供了这样的借贷机会。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债务并非用于必需品,而是购买电子产品等非必要消费。
“许多时候,这些支出是出于盲目跟风,而非实际需求。最近我回吉兰丹家乡时发现,一个县竟有81名送货员,每人负责3个甘榜,每天运送超过300件物品。”
第二财政部长拿督斯里阿米尔韩查周二在国会问答环节中说,2024年下半年先买后付交易金额大幅增长至71亿令吉,比上半年的49亿令吉显著增加。
截至去年12月,先买后付活跃用户达510万人,主要为21至45岁、月入低于5000令吉的群体,目前国内有12家公司提供该服务。
他指出,尽管交易量增长仍在控制范围内,但先买后付的普及已引发社会对家庭负债水平的担忧。
对此,三苏丁阿都卡迪认为,政府应限制先买后付计划,避免其以“轻松分期付款”之名,诱使消费者陷入债务陷阱。
“先买后付已存在多时,但线上交易的泛滥更加剧此问题。若政府不采取果断行动,例如设定每笔交易500令吉的上限,未来因先买后付累积的债务恐持续攀升。”
他指商家不断推出新型借贷方式,从消费者口袋中获取金钱,可见只要有机会,这种情况就会持续发生。
“政府应推动谨慎消费文化,让贷款真正用于必要开销,否则国人债务将不断上升,甚至部分高收入群体与纳税人也可能陷入财务困境而需要援助。”
雪兰莪梳邦及莎阿南消费者协会(CASSA)主席拿督斯里雅谷佐治博士也认为,政府应立即禁止先买后付交易,以免消费者因缺乏自制力而陷入财务危机,进一步加重家庭债务。
他呼吁政府扮演“守门人”作用,发布警示信息,防止更多人掉入此类交易陷阱。
视频推荐 :
拿铁效应vs先买后付vs订阅效应 哪个消费陷阱更可怕?/萧伊妗

(本报制图)
生活中充满消费陷阱,商家的手段都是为了消费者能把钱花在他们的商品上。身为消费者,我们要如何判断以便保护自己的荷包?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消费习惯再做出比较。
咖啡效益:每日小额花费
我曾经在专栏写关于《会不知不觉会花很多钱的拿铁效应》,假设每天一杯拿铁是12令吉, 那么30年内,至少会花费了13万1400令吉在咖啡上。
拿铁效益顾名思义就是指每天花一点小钱,看似金额不大,但常年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然而,因为每一次花费不高,我们不会觉得在花很多钱,反而会喜欢每一天的一点小庆幸,小享受!
先买后付:先享受后分期付款
以前,普通人要买大型电器,如电视、电冰箱、按摩椅等都必须存上好几个月的钱。再三考虑后,才会购买。
现在有了先买后付的便利,几乎人人都可以马上拥有,而忽略他们之后付款的能力。这也是最近马来西亚消费联合会(FOMCA) 在佳节时警惕消费者,在假节期间盛行的 “先买后付” 计划可能加剧消费者债务问题。
由于在佳节时会希望换新家具,新衣服,开销庞大,先买后付消费陷阱可能会导致过度消费而导致债务累积。
订阅效应:被动支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被动收入。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被动支出确是轻而易举的事。
订阅效应(Subscription Effect)指的是人们习惯性各种服务如:健身房会员,电话铃声费用,Netflix等。这些订阅服务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并没有时常用到,但由于看起来每个月消费不高,人们不会特别去定期检查是否还需要用。
订阅一般是自动扣费,一旦订阅多了,被动消费将会不断累积达到一定的数目。这主要造成是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到底老是存不到的钱的原因。
不知不觉地自己就成了商家的“被动收入”。
“先买后付”最危险
如果这样做出比较,大家会发现到其实最危险的是“先买后付”。虽然很多平台通常不收利息,但如果未能按时付款,利息和罚款可高达10-20%。这也违背了根据自己的财务能力而购买商品的理财原则。

查理·芒格推崇延迟满足和先买后付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消费理念:

4招避开消费陷阱
无论任何消费陷阱,即使不那么可怕,也会剥削我们的累积财富能力。特别是会导致我们欠债的项目需额外小心。这里有些策略供参考:
1) 只要是上千元以上的商品,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考虑,不要冲动购物;
2) 设定存钱/投资目标。用真金白银买可负担的商品更有满足感;
3) 理解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定期审核自己的消费习惯;
4) 计算真实成本。把利息也算在商品价格内,可以提醒自己买贵了而放弃“先买后付”。
所以,在消费前多思考准没错,我们一定要优先避免先买后付,其次是控制订阅,最后是减少小额开销。
真正的自由来自“掌控金钱”而不是被消费陷阱束缚。